科技业务双发力 银行校招释放新信号
时间:2025-09-12 03:10:12 阅读:
金秋九月,2026年银行业校招大幕正式拉开,9月11日,
科技岗全链条加码
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科技型人才一直是银行争抢的核心资源。与往年不同,2026年银行校招的科技岗位呈现出全链条渗透特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系统开发,而是明确将应用研发、信息安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列为核心方向。
工商银行设立科技菁英岗位,主要为系统开发、应用研发、信息安全、数据挖掘、产品设计等领域提供科技人才储备。这与工商银行2025半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领航AI+”行动形成呼应,上半年该行在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对公信贷等重点业务领域新增AI财富助理、投研智能助手等100余个应用场景,亟需大量算法工程师与场景落地人才。
邮储银行的招聘策略则更具业务导向性,在总行信息科技部门的人才招聘内容中,该行明确,金融科技部主要负责信息科技规划、架构管理、需求管理、科技创新、网络安全、业务研发等工作;数据管理部则是负责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应用、数据基础平台建设、数据安全管理、信息统计和报送等工作。这背后是邮储银行将大模型技术融入金融服务全流程的战略布局,目前该行已整合230余项场景开展建设,覆盖各条线业务领域,对科技人才的专业细分需求尤为突出。
中信银行、上海银行等银行则在岗位层级与培养方向上展现出差异化特色。中信银行校招岗位设置兼顾总行与分行层级,提供总行信息科技类及分行信息科技类等多元化岗位;上海银行也在校招中设立金融科技岗位的核心方向,具体来看,专业技术方向将在该行金融科技部门从事平台、工具、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运维工作,或从事数据及AI能力建设等工作。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指出,这一招聘趋势反映出银行业正加速从“技术应用”阶段向“技术驱动”阶段迈进,战略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如今,科技已逐步成为拉动业务增长、推动经营模式革新的核心引擎。当前,银行正持续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借助科技赋能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精细化运营、风控体系升级与业务敏捷迭代。
其背后的核心诉求,在于通过技术的深度渗透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强化市场竞争力;而从长远布局来看,未来银行或将进一步聚焦科技生态构建与跨域数据整合能力的打造,以此夯实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根基。
构建复合型人才生态体系
除了抢夺科技型人才之外,各家银行校招中也将业务岗的多元化布局与优化作为重要方向,通过科技与业务人才的协同联动,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生态体系。
从具体业务岗设置来看,多家银行结合战略业务板块精准招贤。中国银行总行直属机构中,信用卡中心除信息科技岗位外,同步开放金融综合岗位,面向国内外院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养老金融中心作为特色业务板块,也推出金融综合岗位,该中心主要负责统筹开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年金业务发展与营销管理,养老金融场景生态建设等工作,凸显对特色业务领域人才的重视。
建设银行则实现广泛覆盖,在39家境内分支机构设置综合营销岗、园区运维管理岗、外语类专项人才、柜面服务岗等业务相关岗位,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人才需求。
从技术与业务的协同培养,到跨领域能力的体系化建设,均指向数字化转型下的人才储备核心诉求,如今,打造复合型人才也成为银行业的普遍共识,多家银行在中报中也对此重点阐述。邮储银行提到,着力培育“业务+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招商银行聚焦拓展员工能力边界,提升员工复合能力;中信银行则建立了“三级三化”数字化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系统培育全员数字化思维与技能,加速“业技数”融合的复合人才培养。
“从协同价值来看,科技岗位与业务岗位的协同联动,能有效推动技术从‘概念’走向‘落地应用’,避免技术与业务脱节。”高政扬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人才,为银行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助力业务实现智能化升级目标。综合职能岗位则通过专业的合规管理,平衡技术创新的探索性与风险防控的严谨性,为转型保驾护航。多维度的人才布局,有助于银行构建技术、业务、合规三位一体的核心能力体系,为业务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升级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高政扬进一步指出,综合来看,未来硬核技术岗、金融与科技交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岗位,以及生态合作相关岗位需求将逐步上升。一方面源于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也与银行加速构建金融生态的战略需求相契合。整体而言,银行人才结构将持续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化进程相适配,或将形成“技术引领、业务协同、生态支撑”的招聘布局。
上一篇:科技赋能 智“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