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2025服贸会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稳步扩张,服务效能与发展环境双升级

    时间:2025-09-11 22:54:00 阅读:

      9月11日,2025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国际大会于2025年服贸会期间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作为落实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扩大行业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品牌活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国际大会已连续八年在服贸会期间举办。会上,相关部门发布了《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报告》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用详实数据勾勒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能。

      
     

      机构、营收、就业实现三增长

      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次会议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发布的《报告》以2024年数据为核心,从机构数量、营收规模、就业带动、服务能力、转化效能等多维度,全面呈现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从行业基础规模来看,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实现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数量约为10.2万家,同比增长14.6%。其中,专利代理机构6034家、商标代理机构40702家,提供知识产权法律、运营、信息、咨询服务的机构分别约2.6万、0.3万、0.8万、2.5万家,形成了多元的服务体系。同时,营收规模同步攀升,2024年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总营收约为2940亿元,仅专利代理机构总营收就达约487.9亿元,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在社会价值层面,行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日益突出。截至2024年底,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约为110.4万人,同比增长12.2%,其中,执业专利代理师40115人,同比增长16.6%,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就业结构看,39.2%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招收了新入职人员,13.7%的机构录用应届毕业生,新入职人员主要集中在26—30岁,年轻群体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服务能力的深化与覆盖范围的扩大,是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发展的另一大亮点。《报告》显示,42.6%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我国市场主体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服务,35%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56.3%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了企业市场竞争策略制定与商标品牌布局。地理覆盖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现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覆盖,地级行政区划单位覆盖率达92.1%;业务模式上,82.6%的机构提供两种及以上服务,大型机构构建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模式,中小型机构深耕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满足不同创新主体的需求。

      转化效能的提升与数智化升级的加速,更是让行业从基础服务向价值创造深度转型。《报告》显示,87.6%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开展转让、许可服务,42.5%开展商标品牌培育服务,服务需求正从传统代理业务向成果转化、价值实现端转移,成为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同时,数字化工具在服务效率提升、质量管控等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构建政策、监管、信用的三重保障体系,为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护航,行业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政策层面,推动出台《专利商标代理服务采购需求标准》等文件,强化质量导向;监管层面,完善触发式监控机制,各地共作出罚款、警告200余件,累计罚没1100余万元,严厉打击行业乱象;信用层面,开展商标代理信用评价试点,进一步提升行业透明度,引导机构规范经营。

      北京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能力双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在讲话中指出,知识产权服务业涵盖代理、法律、信息、咨询、运营等多种业态,贯穿于知识产权制度运行各环节,是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率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力量。

      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服务业多年来在首都北京不断深耕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优势。

      北京始终是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沿阵地。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周立权在发言中表示,在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北京持续发力,积极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激发知识产权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活力,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开放合作,两区知识产权改革稳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全国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沿阵地,正凭借独特优势成为行业标杆。2024年北京市的专利授权量19.9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96万件。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66.3万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1件,稳居全国第一,充分彰显了北京在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方面的强劲实力。

      与此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规模与能力实现双提升,成为全国服务高地。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了9000余家。其中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许可的专利代理机构有1206个,占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的1/5。职业专利代理师的人数达到1.4万人,在全国占比高达36%。在服务能力上,经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并获得授权的专利,专利量达到了102.16万件。经商标代理机构代理并获注册的商标量达到了94.61万件,在全国占重要市场。

      为进一步释放服务效能,北京还积极搭建优质服务载体并深化国际合作。周立权表示,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指导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在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打造了北京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的服务大厅,汇聚了国内外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全链条、一站式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目前,已经有130家国内外优质服务机构入驻,与12个境外知识产权行业组织合作设立了国别科技服务工作站。

      此外,会议期间,还发布了《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案例评析》等一系列重要成果,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还与巴西工业产权代理师协会等单位签署合作备忘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