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业界 >

    聚焦气候变化 气象服务助力能源转型加速

    时间:2025-09-12 04:48:04 阅读: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面对气候变化,当下全球能源体系正加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模式转型。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正式举行,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秉持开放协作理念,吸引了来自政、研、产、协多方人士参与,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及对策。其核心关切在于,一方面,气候变化倒逼能源转型加速,另一方面,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还需要更好的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预警,而是每个人切身的体验。

      联合国曾多次强调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体现在数据上,ECMWF2025年报告指出,至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升高1.57℃,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增暖更显著,“北极放大”效应加剧,且伴随着气温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强度双升。

      能源领域是气候变化的核心关联方,由于化石能源的高碳排放特性及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显著占比,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指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必须加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正如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区主任梁万良所表示的,“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途径,风电、光伏是重要工具”。近年来,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达4448GW,较上年新增585GW,创下历史新高。不过距离“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提升3倍、每年需新增1000GW”的目标,仍存在不小差距。

      与此同时,新能源自身的“靠天吃饭”属性,也让电力系统面临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6%,随着风电、光伏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提升,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更高、强度更大、范围更广,能源基础设施正面临更多威胁。

      研究表明,在夏天的用电高峰期,最高气温每增加1度,电网最高负荷增加约4.5%。今年夏季,中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5.1亿千瓦,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是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也威胁着电网基础设施的安全。

      种种挑战下,技术端已开始寻求答案。光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推出了针对极端环境的全场景解决方案。经实地测试,该系统可覆盖极高温、极低温、高风沙、高海拔等严苛场景,在保障性能的同时强化安全防护,表现出了极强的环境适应性。

      通过对多源气象数据建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研究,清华大学副教授同丹指出,“在气候变化下,全球风光极端电力短缺事件呈现增长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低风速和极低太阳辐射增加可能是重要驱动因素。未来气候的持续变化下,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极端时段成本明显增长,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气候韧性提升策略,是构建气候适应型风光电力系统的关键”。

      基于同一判断,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顾问、世界气象组织前助理秘书长张文建表示,“可再生能源产业高度依赖天气和气候信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需要更好的气象服务。将气象信息全面纳入新能源发展决策过程,提高新型能源体系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韧性以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效率,这至关重要”。

      随着气象观测、AI大数据的发展,电力行业正积极探索构建智慧气象平台,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功率预测、灾害预警和运行优化。

      论坛上,多家企业也展示了气象服务与能源产业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低空气象大模型”利用AI技术整合多源历史气候资料,可为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功率预测和电力调度提供定量化、精细化的决策依据。

      气象商业服务机构墨迹天气在B端市场,针对风电、光伏企业推出了“预见型气象服务”产品,并在其中内置大语言模型,可基于气象数据与行业特性自动生成全链路决策方案。

      这些技术的进步,正为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