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业界 >

    一个投资人眼中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时间:2025-08-22 14:04:45 阅读:

      上周末,星哥在北京参加了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今天就来给各位粉丝朋友汇报下观后感。

      这是即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盛会。

      不过,相对于上海的大会偏重于大模型和算力硬件,北京的大会更偏重于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硬件本体。

      当然了,要说最直观的感觉:

      相比较上海的大会,挤满了打探消息的券商分析师和各种倒卖服务器和GPU的中介;首都不愧是全国鸡娃最厉害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带着小朋友来长见识的家长,反而看项目的投资人是没见几个。

      当然了,最火的,自然是行业顶流宇树的展台,被家长和小朋友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大家看啥呢,自然是宇树的机器人拳击赛。

      除此之外,加速进化的展台也得到了不少关注,这里有机器人足球赛,小朋友可以跟机器人比试球技。

      作为一个投资人,关注的自然不是这些机器人的表演功能,而是本次展会带来的感触,和给予未来投资方向的一些思考。

      如,这次优必选、乐聚、魔法原子、开普勒、智平方等,均展示了搬运、分拣等工业应用场景,魔法原子的“小麦”机器人实现20秒完成点胶作业,乐聚“夸父”通过训练场预学习提升分拣效率,开普勒K2以“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的标语突出实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属于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激光雷达厂商集体转向机器人赛道,推出适配四足机器人的迷你雷达产品。这一趋势背后是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显现: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中游本体厂商加速场景适配,下游应用场景从工业向家庭、医疗等领域渗透。

      不过,尽管商业化进展显著,但是到人形机器人真正赶上人类,还需要一些时间。 多数展台机器人依赖预编程或遥控操作,实时AI决策能力尚未突破。很多机器人虽然展示了分拣和递送功能,但动作流畅度仍有待提升。

      另一个感触,就是人形机器人行业仍然存在广大“非共识”,需要多元化探索 作为投资人,星哥认为WRC最令人振奋的并非技术成熟度,而是机器人领域正经历“技术路线发散期”,比方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关于模型优化优先于数据采集的观点引发的争论,还有就是训练到底是通过仿真还是基于大量的真实数据,再有VLA模型与世界模型的路径分化,企业天马行空的尝试恰恰是产业爆发前夜的典型特征。这种“非共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谁能率先在关键领域形成“收敛”,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特斯拉级的标杆企业。短期看硬件降本:宇树R1的3万元级、优理奇8万元级人形机器人证明规模化生产已启动,应当优先关注供应链企业。

      中期看数据闭环:如星海图提出的“高质量一万小时数据”是临界点,银河通用通过合成数据构建壁垒的模式值得跟踪。

      长期看AI原生架构:VLA模型、世界模型的竞争将决定终局,具备多模态融合能力的算法公司潜力更大。

      当然了,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本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具象化落地。随着VLA模型、强化学习等技术突破,AI正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形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这一趋势将直接推动相关产业链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

      那对于我们广大吃瓜群众,如何把握住这当下最确定的增长机会呢?

      这就要提到,可以重点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工智能板块了。

      “比如说,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和科创人工智能ETF”

      这两只是目前A股最具代表性的AI主题ETF,为投资者提供了一键布局中国AI龙头的便捷工具。

      这两只ETF产品分别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和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分别按照应用软件、终端应用、终端芯片、云端芯片四大环节,成股份均衡配置了创业板和科创板各细分环节收入最大或卡位最好的公司。如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的权重股包括侧重于“达链”和大模型应用方向;而科创人工智能ETF的权重股包括侧重于AI硬件、AI芯片和终端应用。

      此外,从业绩的角度,创业板人工智能ETF从年初至今净值增长31.31%;科创人工智能ETF四月份以来的净值增长也超过了30%。

      其中,据交易所数据显示,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近20日累计吸金超7700万元,科创人工智能ETF近60日累计吸金7150万元。反映资金看好板块后市,逐步进场布局。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和科创人工智能ETF正在以全产业链布局、硬核科技属性和板块的弹性,成为投资者把握时代浪潮的优质工具。场外的朋友可以通过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联接基金、科创人工智能ETF联接基金参与行情。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个股数据仅作示例,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源自: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