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业界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怎么办理?银行解读来了

    时间:2025-08-14 20:20:47 阅读:

      该行于8月13日晚间发文对客户关心的问题作出详细解答。

      具体来看,在消费贷款方面,农业银行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个人使用该行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且可通过该行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每名借款人在该行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中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年贴息1个百分点属于温和适中的政策力度,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又保持了政策的可持续性。3000元的个人贴息上限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能够覆盖大部分家庭的重要消费需求,设计兼具针对性和普惠性。

      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方面,该行也同步进行了解答,适用范围方面,若经营主体属于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的服务业,贷款在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审批通过并签订贷款合同,且相关贷款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的,贷款资金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将被纳入贷款贴息支持范围。

      在8月13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两项贴息政策从惠民、利民出发,在支持领域上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需要,工作流程力求简洁高效。贷款利息扣减、贴息资金申请等工作均由经办机构来负责,借款人无需额外的操作。

      农业银行在解答中进一步解释道,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时,客户可按照一般贷款流程办理贷款。使用贷款时需要客户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银行查询贷款发放账户,识别客户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汇总满足贴息条件的消费金额。对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的将自动开展贴息;对系统未能识别的,客户可通过提供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发票的方式向贷款经办行申请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

      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参与机构也在积极推进政策落地,其中技术层面的实现细节备受关注。

      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禁止包装贷等行为

      为确保贴息资金真正流向实体消费、精准惠及目标群体,农业银行在问题解答中明确,无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均严格禁止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欺诈行为,以及通过不法中介办理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违规业务。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对借款人违规套取资金的,纳入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曾刚认为,这类约束性条款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精准性,明确的上限约束和用途限定,严禁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可确保资金真正流向实体消费环节。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对于银行在政策落地初期就主动细化规则、划清红线的做法,能为市场主体划定行为边界。明确不可为的范围后,能减少政策执行中的模糊地带,避免因规则不清导致的执行偏差,从而保障政策效力不被稀释,让政策真正聚焦于降低居民和企业融资成本、释放消费潜力的核心目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调节价值。

      银行的快速响应能让市场和公众尽快明晰政策边界与操作路径,为政策在实际场景中落地见效奠定基础。王蓬博表示,作为政策执行的主力,金融机构及时出台具体解读和执行细则,是保障政策快速落地、切实发挥效用的关键举措。

      除上述银行外,也有多家银行通过官方渠道对推动贴息政策落实作出表态,其中建设银行等明确,办理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没有委托官方渠道以外的任何机构、人员代为办理,请广大客户谨防各种形式的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