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赴港突围
时间:2025-08-04 21:54:26 阅读:
电池行业的盛夏似乎带着几分凉意,近期A股电池板块的表现让投资者有些消沉。
7月30日至8月1日3个交易日内,电池板块连续下探,作为成分股之一的亿纬锂能股价表现更显疲弱,跌幅大幅跑输板块,市场对其短期走势的谨慎情绪反应得颇为直接。
市场情绪的分化在8月4日进一步显现:当日开盘,电池板块低开高走,最终收涨1.67%,但亿纬锂能仅微涨0.39%,在板块所有收涨成分股中排名倒数第九,与板块反弹再次形成明显落差。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作为横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三个领域的电池厂商,亿纬锂能三项业务出货量对应的排名分别为中国厂商第二、中国厂商前五和全球厂商第二。其客户矩阵不乏三星、博世等消费电子品牌,奔驰、宝马等车企,以及中国移动、南方电网等储能客户;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三项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21.23%、39.43%、39.14%,1∶2∶2的比例并无绝对意义上的重心,动力及储能电池尤其均势。
不过,多点布局既能带来风险缓冲的优势,也容易暴露出资源分散的挑战。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的2025年1—6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两家巨头共吃下了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亿纬锂能则以12.21GWh、4.09%的份额排名第五。
作为电池板块市值第二、净利润第二的亿纬锂能,不仅与头部企业差距显著,也面临着身后多家厂商的追赶压力。
这种头部吃肉、中层喝汤的挤压格局,让亿纬锂能多点布局策略更显复杂:资源在三条赛道的分散投入,让其难以在单一领域形成绝对竞争力,规模效应不足推高单位成本的问题逐渐显现。
面对头部集中效应加剧、价格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亿纬锂能的选择是主动出击:此前,公司已于6月底启动了赴港上市计划,招股书称其拟募资约300亿港元加码全球化产能与技术研发,尝试在消费+动力+储能的多线布局中寻求进一步突破。
资本动作反映出的,不仅是亿纬锂能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尝试,更折射出二线厂商在头部主导格局下,通过全球化与技术投入寻找生态位的生存逻辑。
价格与成本的双重压力
在动力电池行业头部通吃的格局下,亿纬锂能的盈利空间正面临多重挤压,占营收同样近四成的储能业务也一并承压明显。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而该趋势在2025年又有变化: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能量规模同比激增278%,达86.2GWh,其中集采/框采贡献了59.3GWh,成为增长主引擎;同时,市场也在经历结构性洗牌:储能系统中标企业数量同比减少31.1%至124家,大量中小厂商被淘汰出局,显示市场集中度已出现初步提升趋势;但从份额看,Top15企业中标规模仅占市场总量的20.6%,头部企业尚未形成绝对主导力,行业仍处于淘汰弱小但未形成寡头的竞争阶段。
整体而言,2025年储能行业的回暖并非简单的量增,而是伴随市场结构重构与技术升级的质变性复苏。集采模式的普及与电芯厂商的渗透,正在加速淘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推动行业向头部集中、技术主导的新阶段演进。对亿纬锂能而言,其赴港募资中储能技术升级与海外产能布局的战略落子,能否在这场洗牌中转化为盈利优势,将成为检验其生态位价值的关键。
而从成本端看,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横跨多赛道。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对亿纬锂能而言,其2024年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毛利率分别为14.2%、14.7%,较消费电池差距显著;动力电池毛利率同比微增0.63%,储能毛利率则同比下滑2.3%,两项数据对比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业务23.94%、26.84%的毛利率更是不在一个量级。
柏文喜向300亿港元募资的战略落子
赴港上市拟募集的300亿港元,则可能成为亿纬锂能应对行业挑战的重要筹码。招股书中明确表示的落子动力电池及储能全球化产能布局与技术研发,也多少能看出两项业务的战略权重未来仍有上升空间。
具体来看,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首先成为一个必选项。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公司年报显示,亿纬锂能2024年研发费用29.4亿元,虽较2023年的27.3亿元增长7.71%,但前文提及需同时支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三大业务的同步技术升级,资源分散下,各领域研发深度均面临考验。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从产能布局看,匈牙利动力电池工厂与马来西亚储能基地的规划明显指向欧美与东南亚市场,既贴近国际客户,也规避贸易壁垒。袁帅向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向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整合能力将影响多赛道协同增效。余丰慧向公开资料显示,亿纬锂能就曾通过参股金海锂业、紫金锂业、瑞福锂业等供应链企业保障锂原材料供给。
多项全能,还是全而不精
对投资者而言,亿纬锂能这种多项全能模式,其价值评估需聚焦两点:一是细分优势能否转化为账面上的持续盈利;二就是资源分散是否会错失技术拐点,导致其在细分领域技术竞争中落后。
从细分优势看,多项业务的协同潜力已得到机构认可,但资源分散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太平洋证券分析认为,行业技术迭代加速下,公司需同时支撑三大业务的研发投入,近年来公司研发费用率保持在6%左右,高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对于研发人员的职工薪酬、折旧及摊销费、开发设计费等费用较高,这恰恰体现了公司对产品研发的重视。
此外,尽管储能行业2025年回暖,但前述Top15企业市占率仅20.6%的分散格局,意味着公司需在头部企业的价格战中持续投入以巩固份额,这对其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赴港上市后,若能通过资本整合强化产业链协同、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则生态位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反之,全而不精的问题可能在行业技术迭代中被放大。
亿纬锂能的赴港上市,本质是宁德时代等超头主导格局之下,二线厂商在行业变革中的资本突围尝试。若能借助募资实现技术突破与全球化落地,三项业务的协同价值将充分释放;反之,若陷入多线作战的资源消耗战,在头部公司主导格局下的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收窄。
这既是亿纬锂能的个体挑战,也是众多二线厂商在行业周期中寻求生存与增长的共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