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再被指“提前付尾款”:车主屡次投诉无果后,小米专员亲自登门道歉
时间:2025-08-21 00:02:41 阅读:
一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发称,在订购车辆尚未到店的情况下,突然接到小米方面要求提前支付尾款的通知。该车主表示,最初咨询时小米工作人员曾告知可在车辆到店前1天支付尾款,但其政策随后突然变更,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双方多次沟通无果后,车主一度计划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小米方面也因事件逐渐发酵亲自登门道歉。
知情人士透露,此举主要是为防范订单取消风险,避免车辆生产后出现用户弃订导致的库存压力。
同时,在与上述车主的沟通中,小米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公司因此需要通过提前付款来确认用户真实的提车意向,以减少无效生产带来的损失。
“随时付款”条款或存瑕疵
小米汽车因提前催付尾款引发的争议,核心聚焦于购车协议相关条款的合法与合理性。
购车协议中“小米有权随时通知支付尾款,7日内未付则定金不退”的条款,单方面赋予小米绝对主动权,却未对等约定交付时间与违约责任,实质上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验车权等核心权利,或符合《民法典》中“格式条款无效”情形。对比特斯拉、比亚迪等同行,其付款节点均与车辆到店或验车挂钩,权利义务更对等。
小米方面以“车主不提车造成较大损失”为由提前催款,实则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还该车主曝光此事后,有不少小米汽车准车主晒出与工作人员沟通记录称,自己也遭遇同样情况,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这可能违背“货银两讫”基本交易准则。
消费者提前付款面临多重风险。例如资金被长期占用、提车延迟无补偿等,既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公平交易权,也背离汽车消费“先验车后付款”的行业惯例,加剧信任危机。
各方均应积极解决该问题。
首先是企业应修订协议,删除“随时通知付款”等模糊条款,明确付款与车辆到店、验车的绑定关系;二是监管部门可出台行业示范合同,规范付款节点与权利义务;三是行业可探索第三方资金监管,平衡企业风险与消费者权益。
三言将持续关注此事。
源自:三言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