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和个人消费贷款共迎贴息“红包”
时间:2025-08-13 03:56:34 阅读:
金融促消费再迎政策利好。8月12日,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同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亦同步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项重磅措施的落地,标志着从服务业经营主体到个人消费者的贴息政策“组合拳”正式启动。具体来看,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聚焦餐饮、养老、托育等8类消费领域;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则为中央层面首次实施,直接面向消费者个人,通过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激活需求端潜力。两项政策在贴息比例设定上保持一致: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且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90%、省级财政承担10%,既体现政策力度,又兼顾央地协同。
两大贴息“礼包”同步落地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牵头制定了两项贴息政策,于7月31日经国务院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在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层面,政策对可享受贴息的贷款设定了明确条件。具体来看,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可享受贴息支持。
期限条件方面则是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公开发布之日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相关贷款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的,按照贷款本金对经营主体进行贴息。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需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问时指出,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持续经营普遍受到信贷支持规模、融资成本、现金流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财政部牵头实施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旨在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为广大服务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低成本金融资源支持,助力进一步疏通实体经济“毛细血管”。
本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则为中央层面首次实施,在政策设计上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支持对象上,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与以往贴息政策重点支持投资端、供给端不同,此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从需求端发力,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降低个人消费贷款成本,贴息资金由相关贷款经办机构在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提高消费者幸福感、获得感。”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道。
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
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经营贷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在这样的利率背景下,贴息比例也是市场高度关注的方向。具体来看,对于经办银行向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财政部门按照贷款本金对经营主体进行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个人消费贷款层面,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两项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在符合一定条件之下均为1个百分点,力度适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差异化方面,两项政策的经办机构有所不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的经办银行为21家全国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浙商银行等国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经办机构分为三类,第一类为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第二类为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类为民营银行以及消费金融机构,具体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23家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主要由它们执行落实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有助于贴息政策在短期内快速惠及居民。下一步,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加强央地协同,积极安排财政资金,对属地金融机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扩大贴息政策覆盖面和可得性。
严禁使用贷款资金套利
自7月31日金融“国补”贴息政策官宣后,包括国有六大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迅速响应,发声表态将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做好政策传导,确保贴息政策精准高效直达广大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主体。
8月12日,农业银行、浙商银行等也发布相应公告表示,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具体办理渠道、操作指引等实施细则,后续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点等渠道进行发布。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分别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助于为相关经营主体提供更多支持,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则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贷后资金的规范使用同样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问时指出,要求经营主体将贷款资金用于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消费基础设施,严禁用于房地产开发或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各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对于发现贷款资金使用、贴息资金申领等违反政策规定的,及时追回相关信贷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并依法依规对经营主体和经办银行进行处罚,确保贴息资金用于支持合规经营活动,真正发挥政策实效。
为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操作与监管,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还具体说明,贷款经办机构向借款人收取利息的同时,对借款人相关账户交易信息进行审核,识别其中属于消费的部分,对于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消费,贷款经办机构还需识别消费所属领域。根据相关消费信息的识别、审核情况,贷款经办机构汇总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应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并按要求向属地省级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局报送贴息资金拨付申请。
在董希淼看来,经营主体要确保将贷款资金用于开展合规经营活动,居民申请消费贷款应用于合理消费,不得违规用于投资理财等用途。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状况等准确判断还款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的管控,确保相关贷款不被挪用,贴息资金不被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