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此轮行情并不是散户市
时间:2025-09-04 08:41:53 阅读:
主动公募新发规模为110亿元。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近期随着行情走强,样本公募净赎回率明显上升,本周净申赎率达到-0.94%,超过2024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与公募产品相比,私募产品无论是量化还是主观多头,热度均处于高位。7月私募备案规模为793亿元,环比上升164%,同比上升407%,回到2020~2021年高位水平,而且平均备案规模远超当时。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数据显示,样本私募仓位7月以来持续保持在80%以上的高位,8月15日最新仓位为84.1%,充分参与了本轮行情。
下同)的累计涨幅为47.9%,港股通非银ETF今年4月9日以来的累计涨幅为61.4%。进入5月下半月,港股创新药板块和北美AI产业链开始进入上涨趋势。创新药板块上涨的主要逻辑是中国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金额大幅扩张,管线出海的产业趋势得到充分的认可和重估;北美算力链的逻辑始于5月21日谷歌I/O大会,逐步改变了市场对于推理算力需求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预测。恒生创新药ETF今年5月16日以来的累计涨幅为67.0%,5G通信ETF今年5月28日以来的累计涨幅为68.0%。6月初,有色金属板块开启上行通道,上涨品种大多受益于涨价带来的业绩弹性。6月下旬“反内卷”和军工为代表的主题性机会持续强势。7月下旬以来,科创芯片表现亮眼,与头部企业盈利兑现及国产替代升温有关。仔细复盘可以发现,此轮行情除了以上这些强产业趋势或业绩推动的行业,大部分行业及个股涨幅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这一轮行情并非纯粹资金推动的普涨,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投资者只有在8月行情加速以来对牛市的体感才比较明显。
2020~2021年发行的主动型公募加权净值回升至0.96元/份,已接近盈亏平衡点,可能会面临前一轮被套牢的持有人的集中赎回。不过在整体增量市场下,这种出清并不一定会影响市场,只是会影响行情节奏和结构。这一批公募基金的持仓集中在腾讯、宁德、小米、中芯国际等核心资产,前十大重仓当中港股占了6个,这可能也是导致近期港股权重表现相对A股较弱的因素。
未来行情的延续需要的是新的配置线索
而不是拘泥于“钱多”和流动性
由于实业的赚钱机会愈发向拥有核心壁垒的龙头或新兴产业趋势聚集,对于早先在传统行业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部分群体而言,当前权益资产几乎是除了低收益债以外唯一的去处。我们认为,这部分增量资金大概率拥有两大特征:一是具备一定长期视野,能接受一定价格波动;二是并不一味追随市场舆论,而是依靠专业化机构撬动相对确定性的收益。这也意味着当前行情一次性加速后走完、亦或是全面普涨扩散的概率并不太高,更可能是聚焦传统产业、有核心壁垒、可以开始持续兑现盈利的公司,以及高景气的新兴产业趋势。对于后者,阶段性透支远期收益后可能存在一个休整的过程,而后需要等待新的投资线索出现,或等待隐含回报重新提升至可观水平。我们重点关注的通信、资源、创新药、游戏和军工,驱动逻辑都已被市场充分认知、甚至充分定价,并不存在明显的预期差,当然,估值上也并没有明显泡沫化,对机构而言依然存在配置价值。9月消费电子行业有非常多的重磅发布会和产品催化,可能存在一些主题性机会。未来另一条可能的中长期线索是“反内卷+出海”,我们在《A股策略聚焦20250817—供给在内反内卷,需求在外出利润》也详细做了分析,相关品种集中在资源品以及化工的一些子行业。这些是我们未来会重点关注的方向。
继续聚焦资源、创新药、游戏和军工
开始关注化工和消费电子
逐步增配一些“反内卷+出海”品种
我们依然建议聚焦在有真实利润兑现或者强产业趋势的行业,重点关注的仍然是风险因素
中美科技、贸易、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力度、实施效果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中东地区冲突进一步升级;我国房地产库存消化不及预期。
源自: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