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TCL等待被AI重启

    时间:2025-07-23 03:09:46 阅读:

      经历了一个缺乏增长的2024财年, TCL需要更多增量以形成支点,来撬动整体业务重回增长区间。TCL的选择是AI。这一选择,既是对当下业务困境的直接回应,也是在产业变革节点上的一次战略预判。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传统家电行业在存量更新需求薄弱、地产红利见顶等不利因素下,天花板肉眼可见,而AI带来的服务订阅、数据增值等变量,或将成为解锁新增长的钥匙。“谁先做厚生态,跑通分成,谁就拿到了下一轮周期的门票。”

      
     

      群狼环伺

      在近期的2025 CIC中国智慧生活大会上,TCL实业中国区总裁卢春水大胆断言,“AI时代下,家电必定成为新的朝阳产业”,明牌押宝AI的同时,与夕阳对应的朝阳一词,也多少显露出公司谋求新增长的信号。

      艾媒咨询CEO张毅向但与此同时,在这一传统家电品类向智能化深度转型的赛道上,海信与小米等玩家的重兵布局,也正在给TCL带来实打实的压力。

      根据洛图科技及Omdia等机构发布的报告,2024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2914万台,中国市场出货量约800万台,位列全球第二并蝉联中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5%;2025年“6·18”大促期间,其全渠道销量和销额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4%和29%,在多个细分品类中位居前列。

      市场资料显示,海信目前已经构建起了“端—边—云”异构AI计算平台,自研主芯片、画质芯片、星海大模型以及海信聚Cloud云底座。洛图科技称,海信系品牌在2024年四季度的11月和12月表现相当突出。

      而在海信身后,小米以约710万台的全年出货量排名次席,领先TCL一个位次。

      不过,小米与TCL的关系更接近“亦敌亦友”:在电视领域份额的直接竞争之外,实际上二者已分别于2021年8月和2025年7月签署过两次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小米手机MIX Fold系列折叠屏、小米汽车SU7中控大屏等,背后的供应商都是TCL华星。

      当然,技术迭代产生的增长空间,分析人士认为是必然存在的。张毅指出,不论是传统家电厂商通过AI赋能新品,还是小米具有互联网属性的新锐进场家电,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和整个家电产业链的升级都将逐步显现。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AI机器人行业研究员郑扬洋也向长线投资

      而从TCL自身来看,前文来自高层的判断似乎已经有了一份颇为有力的背书。此前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TCL全年营业收入为1648.23亿元,同比下降5.47%;归母净利润为15.64亿元,同比下降29.3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9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0.78%。

      但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TCL预计营收826亿—906亿元,同比增长3%—13%;归母净利润18亿—2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1%—101%。其中最为亮眼的,就是与当下AIPC、智慧屏等细分领域强关联的半导体显示业务,其净利润预计将超46亿元,同比增长超70%,同2024年财年业绩对比来看,TCL复苏态势已然初显。

      事实上,TCL在AI领域的布局颇有前瞻性和持续性。

      早在2013年,TCL便推出首台AI语音电视,并在2016年将AI技术引入手机拍摄,2024年又发布TV大模型语音中控和AI手机/平板,进一步将AI技术延伸至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全场景智能物联,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品类的覆盖。

      成果背后,是全链条技术支撑与大规模投入。据悉,公司旗下TCL华星已累计投入近3000亿元布局显示产业链,包括收购三星、LGD等国际巨头面板产线等数个大动作,面板出货和电竞显示器销量均处于全球前列;公司自主研发的伏羲AI大模型,据称是电视行业首个超级大智能体,TSRAI画质芯片形成“云端+终端”增强模式;技术土壤方面,公司现已在全球布局了43个研发中心和32个制造基地。

      截至目前,TCL的AI应用已覆盖到电视、AR眼镜、家电等多个品类,“生态”一词不再是空谈。

      Statista数据统计称,全球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528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154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9.57%,2025全年或将达到1740亿美元,并在2027年突破2000亿美元。

      另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25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人民币,2023—2025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将会达到18.7%。

      “智能溢价”

      但想象空间终究只是预期,眼下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消费者对AI家电的接受度参差不齐,市场对AI家电的接受度仍在培育阶段。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王鹏认为,溢价合理性的核心逻辑,在于其AI功能可以真实解决生活痛点。企业需聚焦健康与节能、无感化交互、生态协同等细分场景创新。

      简言之,人们既期待技术带来的便利,又对“智能溢价”保持谨慎,多数人更关注AI功能的实用性而非概念噱头,更在意这些功能是否真的能为日常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如果答案是“不确定”,那么即使产品打着AI的旗号,恐怕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亦向领悟时代数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唐树源认为,当前消费者对AI家电智能溢价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且市场正从盲目追新回归理性。一部分追求前沿科技的年轻用户和高收入群体,愿意为新颖交互体验和潜在便利性支付溢价;但更广泛的主流消费群体因经历过早期“伪智能”产品,变得极为审慎务实,若AI功能无法带来清晰可感知的价值提升,如节省时间、精力或能源成本,溢价就会被视为“智商税”,消费者更愿为“智能”带来的真实效益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