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 >

    减持潮狂袭A股:原始股东60倍收益落袋,散户沦为“终极接盘侠”?

    时间:2025-08-22 14:07:19 阅读:

      怡达股份、宇环数控、隆华新材等30余家上市公司集体披露减持计划,实控人、控股股东、高管甚至董事们以“个人资金需求”“投资安排”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掀起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资本大撤退。这场狂潮不仅撕碎了所谓“牛市共识”的脆弱面纱,更暴露出注册制时代下二级市场投资者被系统性收割的残酷真相。

      昭衍新药股东立即发布新计划;威派格股东抛售公告刚挂出,光格科技股东便贴上相同标签。更令人震惊的是盛通股份的“精准操盘”: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三方联动,在1%股权变动的刻度线上集体开火,完美利用规则缝隙完成收割。

      公司公告称控股股东平潭盈科以89.61元/股的价格协议转让6.6%股份,较当日收盘价折价8%。这笔交易看似“让利”,实则精妙:平潭盈科2017年入股成本仅1.3元/股,6年暴赚68倍后仍能通过折价交易吸引接盘方,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却要为剩余93.4%股份的估值泡沫买单。这种“金蝉脱壳”的戏码正在A股反复上演,据统计,2025年协议转让案例中,原始股东平均持股成本不足当前股价的5%。

      公司控股股东贾春琳、实控人栗延秋、董事蔡建军同时发布减持公告,三人拟减持比例分别为0.99%、0.99%、0.02%,合计精准卡在1%的监管红线之下。这种“化整为零”的战术源于《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的漏洞:单个大股东减持比例不超过1%时无需预披露,且每日减持数量不受限制。

      类似操作在A股屡见不鲜。2025年7月,精研科技股东通过10个账户分别减持0.99%股份,成功规避监管;燕东微实控人北京电控在8月1日至5日期间,通过23笔交易每日减持不超过0.05%股份,最终清仓2%持仓却未触发任何预警。这些案例暴露出当前减持规则在“化整为零”“账户分割”等手段面前的无力感。

      当减持公告从零星文件升级为批量印刷品,当60倍回报成为创投圈标配,A股的生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沪深两市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缩短至27天,较2020年下降62%;而重要股东持股周期则延长至5.8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散户短炒、股东长持”的倒挂,本质上是资本对估值泡沫的本能恐慌与收割冲动。

      更残酷的是,这场游戏似乎没有尽头。8月14日批量减持的公司中,怡达股份、宇环数控、隆华新材的市盈率分别高达82倍、65倍、58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中电鑫龙、昭衍新药等公司股价较年内高点已跌去40%以上,大股东仍迫不及待地套现离场。这印证了一个真理:所有“黄金坑”都是资本挖好的陷阱,所有“主升浪”都在为大股东提供套现舞台。

      康华生物6.6%股权协议转让不是开始更非结束,只是107万亿市值狂欢中一朵血色的浪花。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监管系统里的警报早已被喧嚣掩盖——当药石科技董事减持完成公告与世纪天鸿控股股东预披露公告在同一屏相逢,当爱朋医疗高管清仓消息和金丹科技董事减持预告隔空呼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股东的贪婪,更是制度设计的失效。

      普通投资者必须读懂公告洪流背后的潜台词:资本永不眠,但它会随时醒来卷款离场。那些看似光鲜的“预披露公告”,本质上都是这场盛宴的分手通知书。当30份减持公告在同日引爆,当原始股东60倍收益成为行业标配,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这样的市场,究竟是谁的提款机?又是谁的葬身场?

      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