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安商场焕新 老百货改造的“商业密码”
时间:2025-08-10 15:28:20 阅读:
从大拆大改到文化赋能,老百货焕新有了新路径。近日,双安商场焕新亮相,这个承载着北京30 年商业记忆的老百货,正以休闲感、烟火气和品质范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蜕变。近两年,北京老百货改造迎来集中爆发期,从伊藤洋华堂变身邻里中心,到友谊商城的日咖夜酒,再到如今的双安商场 生活体验重构。传统商业体焕新不再是千篇一律的 翻修,既要保留老百货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又要迎合时代进行年轻化创新,才能够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从 商品堆砌 到 场景革命
老百货的困境,往往始于 千店一面 的空间困局,传统百货单纯的商品陈列模式逐渐失去吸引力。自双安改造开始到完成,70%的商业面积进行了改造。顶层仰望花园则将原本闲置的屋顶空间转化为新的社交空间。双安商场总经理胡绮年介绍,这一布局是为了打破盒子物理空间,顶层从闲置区域转变为有绿植萦绕的微度假场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松弛社交场景。该区域未来通过组织开展更多公益文化活动,提供情绪价值,增强消费者、居民的情感社交体验。
同时,新双安进行了VIP 空间的调改。300平方米的 U 悦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休息、茶水服务,而是进一步拓展为集休息、妆造、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商场在这里会定期举办各类主体活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兴趣需求。胡绮年表示,通过多种类型的活动举办,U 悦堂可以构建起客群的社交圈层,使商业空间不再仅仅是交易场所,更成为情感连接与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对商场的黏性与忠诚度。
场景创新并非孤例。今年北京多个老百货改造项目中,空间创新 成为核心逻辑。毗邻第一使馆区的友谊商店中新增了友谊花园,营造了日咖夜酒的氛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商场负二层打造的和平菓局复刻老北京风貌,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消费者可在此回味老北京风情;由北京新燕莎金街购物中心改造而来的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打造二次元主题空间,已然成为二次元爱好者们的 胜地。可见,这些老项目、老百货正从单纯的 卖商品 转向全方位的 卖体验。
2024年12月,商务部等七部门办公厅印发《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也对零售商业设施改造提出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推动场景化改造,要求提升风貌特色,在确保房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开展一店一策改造。
接下来,北京还将迎来更多项目的改造与焕新。坐落于亮马河畔的燕莎友谊商城即将启动改造,深度融合使馆区多元文化与亮马河畔的独特风情,实现品质全方位升级,并引入更多元的服务业态。此外,位于建国门外大街的贵友大厦也将迎来升级改造,从传统百货转型为生活方式体验中心,为消费者带来全新购物与生活体验。
品牌调整应加强在地化
170个品牌专柜完成焕新升级,其中新进品牌占比40%,胡绮年透露,老百货破局的另一重逻辑是不仅要扎根本土,也要拥抱流量密码。在此次调改中,双安商场淘汰与品质社区百货定位不符的品牌,聚焦目标客群的消费需求,相应比例的面积用于餐饮以及生活方式品牌的呈现,包括美容美发、健身、咖啡等,助力实现品牌迭代升级。同时,双安商场弱化传统百货纯导购式服务,转向沉浸式互动体验,如快闪活动取代传统促销。
在餐饮布局上,双安商场引入了众多首店,利用首店的稀缺性与线%。胡绮年表示,通过拓宽差异化商户资源,充分挖掘街边品质店铺和特色店铺,不仅填补了区域内特色餐饮的空白,也有效带动双安商场整体客流。通过这种 烟火气 + 品质感 的组合,精准匹配了周边高校、科技公司人群的多元需求。
新面貌的背后,是运营方的多重考量和取舍。胡绮年表示,取舍背后,需要考虑新形象的定位匹配度、空间效力、客群需求等多种元素,双安商场紧扣品质生活搭子目标,强化社交、家庭消费休闲场景,弱化低频商品,将闲置区域转化高价值场景。
在品牌规划上,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建议,品牌落位之前,商场要先做好客群微分,以 3 公里为圆心,把人群切成核心家庭银发社交高校白领宠物家庭四张画像,并对每类画像做业态包。在这一基础上,商场再谈品牌剧本,引入的首店比例控制在 20%,其余 80% 用区域定制款做差异化,把北京首店预算改为社区首店预算,降低谈判难度,缩短招商周期。此外,为了更好地与周边社区融合,商场可以加强与街道合作办市集、社区运动会、露天电影节等,把商场外广场与街区慢行系统打通,引入一些便民理发、老年大学教室等生活业态,实现商业+公共服务混营,强化在地情感。
老百货的下半场不是变大,而是变小、变密、变社区;不是去零售,而是用内容重新组织零售。柏文喜认为,老百货的内容统筹主要在于运营,一些百货项目在改造时可以将20%–30%的营业面积做成可移动快闪、艺术装置、IP 展览,每月换主题。同时,按照一刻钟生活圈的思路做业态配比,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的比例应为 4:4:2 ,把高频刚需与猎奇体验混编,提升消费者周到店频次。此外,百货改造时也可以引入社区客厅、邻里中心、夜间小酒馆等,把营业时间延长至 23:00 以后,与社区街道共营夜间经济。
情怀与创新的平衡
老百货的升级,从来不是简单的 新旧替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指出,老百货改造经历了不同阶段。早期主要是简单的功能扩充,增加商品种类和经营面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后来进入大规模装修阶段,通过改变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来提升商场的形象;再往后是业态调整阶段,引入餐饮、娱乐等多元化业态,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今,老百货改造应该进入到深度体验和个性化服务阶段,注重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定制化的消费体验,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情感和文化层面的需求。
拆除后重建的项目能否找回当初的情怀,也是一个未知数。许多老百货承载着一代消费者的记忆,建筑、场景本身都与其曾经的购物经历相连,百货拆除后面临着找回当年氛围的挑战。双安商场的改造,本质上是一场 平衡术 的实践:既要守护 30 年积累的口碑,又要回应 Z 世代对社交、体验的新需求。
袁帅指出,老百货兼容记忆和创新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保留老百货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如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外观、内部装饰或老字号店铺,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改造项目要引入创新的业态、服务和营销方式,吸引年轻消费者。结合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为老百货注入新的活力,实现记忆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老百货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区,其外立面、内部结构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老商业体的重生,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历史基因中注入新的生命力。柏文喜建议,老百货可以保留原有建筑轮廓、经典扶梯、老广告牌等元素,并非全盘拆除。同时,翻新后的商业体中可以用新容器装老故事,例如把老商场的 30 年历史照片做成裸眼 3D 影像,在电梯厅循环播放。
当商业空间不再只是消费场所,而成为承载情感、创造体验、连接社群的 城市细胞,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柏文喜表示,老会员体系活化十分重要,把已沉睡的老会员卡升级为记忆卡,例如让持有此前会员卡的消费者兑换限量复刻店庆纸袋、老海报等权益,加强会员体系的焕活。此外,商场也可以每年做一次微更新,让怀旧本身也成为可更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