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 >

    新疆之北,当大麦的生命力遇见汾酒匠心

    时间:2025-08-08 12:28:13 阅读:

      
     

      全文共145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近年来,白酒市场进入“不缺酒但长期缺好酒”的时代,如何在原材料供应、绿色转型等质量方面寻求新突破,是头部酒企的重要课题。

      不以山海为远,只为源头好粮。日前,汾酒在天山北麓、新疆奇台,种下了一颗大麦——“汾酒大麦1号”。这是汾酒跨越5000公里的探寻,也是对消费者“喝好点”的回应。从一粒粮到一瓶酒,汾酒用科技种粮的实践,书写着“大国清香”的时代注脚。

      1

      一粒粮的品质跋涉

      北纬45°的新疆奇台,一片看似普通的农田,实则是汾酒集团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认证的汾酒大麦制种基地。

      
     

      选择新疆并非偶然。奇台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全年无霜期约160天,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为麦类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位于此处的新疆奇台试验站则主要开展大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科技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如今,汾酒专用制曲大麦“汾酒大麦1号”在奇台进行试种。

      从山西杏花村到新疆奇台,往返5000多公里,汾酒一片“粮心”是不忘初心——只为育出那粒“最懂汾酒”的大麦。作为清香型白酒代表,大麦在制曲环节决定酒体纯净度。传统产区山西受气候限制,大麦蛋白含量波动较大。新疆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汾酒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种粮”,用种子革命筑牢品质根基。

      多年来,汾酒以北纬36°到45°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为基准,建设了适合高粱、大麦、豌豆种植生产的原粮基地,总规模达到140万亩以上,这些汾酒“第一车间”,从源头解决汾酒原粮安全问题,确保原粮的稳定供应。

      2

      高标准把好质量关

      一粒小小的原粮,它不为人知的进化之路折射出汾酒不断攀升的技术实力和更加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水平。

      早在2009年起,汾酒即以品质为基,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把控原粮品质,开始自建原粮基地的工作,制定了“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的目标。从产量不稳定、品质难保障到稳定性好、产量高、抗病性强,汾酒在这条品质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已做到了可见、可控,且可靠。

      
     

      为了进一步使原粮的高品质保持稳定,汾酒也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对原粮的生长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精准管理。

      高品质需要高标准。近年来,汾酒先后发布《汾酒产品质量监控总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汾酒食品安全内控标准,完成从接轨国际到构建全链质控网络的跨越。对汾酒来说,打造全产业链,是为了让每一粒粮食都可追溯,每一滴美酒都有保障。

      对汾酒来说,绿色原粮基地不仅是生产的“第一车间”,是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的起始点,也是汾酒践行复兴纲领的最前沿。

      3

      扎根土地“粮心”担当

      一粒大麦的远征,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深意。汾酒在追求极致品质的同时,也扛牢社会责任,打造出一份乡村振兴的“汾酒样本”:汾酒牵头,以订单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托起农户的就业增收。

      汾酒将“粮心”种进土地,也为当地产业带来希望。以原粮基地建设为依托,汾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种子、肥料等方面,对原粮种植地区提供了资金支持、田间管理技术支持,有力带动原粮种植地区产业发展。

      
     

      汾酒方面曾明确表示将持续扩大原粮基地规模,优化原粮种植布局。其目的,正是要通过原粮的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让高品质成为汾酒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代名词,从而提升产品力与竞争力。

      2024年,汾酒实现营收360.11亿元,净利润突破122.43亿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展现出“品质汾酒”的战略定力和大国清香的文化认同。未来,汾酒将继续“粮心”之路,把品质放在战略首位,这也将成为汾酒应对新消费时代品质消费需求的有力举措。

      图 片丨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