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 >

    股份行跟进响应!个人消费贷款“国补”贴息落地路径如何?

    时间:2025-08-08 01:45:59 阅读:

      此次政策落地大概率将以财政补贴为主要方式,但补贴后的个人消费贷名义利率难以突破3%下限。

      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直言,政策刚出台不久,细则尚未完全明确,银行内部也在等待通知,具体怎么操作、贴息比例多少尚不清楚,该客户经理透露,目前该行消费贷利率下限为3%,后续如果出现贴息,预计利率的最低下限也不会低于3%。另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则表示,目前还未收到关于利率调整、实施贴息的具体指引。

      关于补贴的具体操作形式,银行人士普遍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利息抵扣券模式。即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银行,银行根据补贴标准生成相应的利息抵扣券。借款人在还款时,可使用抵扣券冲抵部分利息。一位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业务部相关人士介绍,例如,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正常应还利息500元,使用100元抵扣券后,仅需支付400元即可。

      另一种则是返还模式。借款人需在银行备案指定银行卡,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划付至银行后,银行按照补贴标准计算每位借款人的补贴金额,统一退至借款人备案的银行卡中。这类方式操作相对便捷,也便于监管资金流向。上述人士说道。

      在业内人士来看,此次国补贴息可能会围绕于特定领域。下一步相关部门大概率会明确消费的具体门类,比如电子采购等领域。有业内人士推测,借款人需提供相关消费凭证,如装修发票、消费截图等,证明贷款资金确实用于指定领域,方可享受补贴。

      另一位银行人士直言,财政与金融机构联合支持消费、降低消费成本,具体方式就是拿出部分财政资金专门用于银行贷款贴息。不过这种贴息会有一定范围限制,例如主要针对家电、汽车、文旅等领域;同时还会设定一定的金额上限和期限要求,并且消费者需要提供相应的消费凭证。

      政策或将明确贴息范围,参考以旧换新等政策模式,界定消费品类、商户类型等,同时确定贴息比例、贴息方式及申领标准等核心要素。高政扬推测,在贴息发放形式上,考虑到银行需平衡净息差压力与风险溢价,可能会设置利率窗口指导,通过调整贴息比例间接降低实际融资成本,而非直接突破利率下限。

      应精准对接需求

      贴息新政是提振消费的创新举措,从多家银行的表态来看,确保政策精准、高效落地被重点提及。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针对本次贴息政策,银行业应精准对接需求,扩大政策覆盖面。首先是针对个人消费端,梳理购车、家电、文旅等重点消费场景,设计匹配的贴息贷款产品,明确贴息后利率、额度、期限等核心要素,简化申请流程,降低居民获得信贷的门槛。其次是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聚焦餐饮、家政、托育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动摸排融资需求,尤其是对暂时存在资金困难或有扩张计划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曾刚强调,然后是加强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合规使用。银行应严格审核贷款用途,通过合同约定、贷后跟踪等方式,确保贷款真正用于个人消费或服务业经营。最后是配合财政和监管部门做好贴息资金核查,建立台账记录贷款发放、贴息申请等全流程信息,保障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业务部相关人士在接受银行与监管层需构建多层次防护机制,以把控利率与风险。在利率管理方面,应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结合客户信用评级、消费场景风险系数动态调整利率,摒弃‘一刀切’式定价。高政扬认为,在风险管控层面,需强化全流程风险管控,加强借款主体风险评估,贷前嵌入消费场景与经营数据核验,贷中通过智能风控系统拦截异常交易,贷后建立资金流向追溯机制,确保贴息资金真实用于消费与经营场景,防范套利行为。结合银行资金成本与实际情况推行差异化定价,针对特定人群、场景、区域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通过提升服务与产品竞争力吸引客户,引导银行转向服务与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监管层需强化监督管理,或可设定最低利率下限,同时指导银行完善风控体系,防范不良率上升引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