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快讯 >

    卤味卖不动,煌上煌盯上冻干食品

    时间:2025-08-14 22:03:11 阅读:

      
     

      卤制品不好卖,煌上煌想跨界做冻干。近日,煌上煌发布公告称,拟斥资4.95亿元收购冻干食品公司福建立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后者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煌上煌主营酱卤肉制品及佐餐凉菜快捷消费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卤味巨头,煌上煌近年的发展谈不上顺利,两大主业销量持续低迷,门店规模也在不断收缩。从试图收购展翠食品进入休闲零食领域,到如今通过收购跨界做冻干食品,煌上煌寻求新增长的意图已然十分迫切。

      入局冻干食品领域

      煌上煌披露的收购公告显示,公司与立兴食品股东林解本、王永和、郭树松、赵志坚、林建清、晟兴投资和众立投资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受让上述股东持有的立兴食品合计51%的股权,交易总价约为4.95亿元。

      立兴食品成立于2006年,经营模式涵盖贴牌代加工以及自有品牌建设,拥有37条冻干生产线平方米的冻干炉设备,年产各种冻干产品近6000吨、植物萃取粉及浓缩液近10000吨的能力,其产能规模及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全品类冻干大师。

      截至2025年6月30日,立兴食品的净资产为2.77亿元,第三方评估机构给出的评估价值为9.78亿元,增值率达252.58%。经各方协商,确定立兴食品100%股权的估值为9.7亿元。

      业绩层面,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立兴食品分别实现营收4.15亿元、2.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221.75万元、4188.30万元。立兴食品给出的业绩承诺为,其2025年、2026年、2027年扣非净利润分别需要不低于7500万元、8900万元和1亿元,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2.64亿元。

      对于此次收购,煌上煌方面表示,公司始终坚持产品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立兴食品产品与消费场景与公司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冻干食品除了在零售渠道销售外,还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户外探险、医疗等领域,拥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公司可以借助立兴食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源,进入新兴市场,接触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打破原有的市场局限,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拓展。其实,双方在更早之前已经有过合作。2021年,煌上煌曾通过旗下子公司真真老老与立兴食品合作研发冻干锁鲜粽子。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此次并购并非强强联合,更倾向于双方各取所需。煌上煌本次收购的立兴食品体量较小,预期贡献有限,恐怕难以有效支撑其整体业绩。朱丹蓬说。

      主业发展失速

      对于收购,煌上煌已然不陌生。2024年12月,煌上煌计划收购潮州糖果老字号展翠食品,不过半个月后,该项交易因与标的控股股东之间针对收购控股权所涉及的相关条款无法达成一致而终止推进。

      在更早些时候,煌上煌曾先后在2015年、2023年合计斥资近1.9亿元实现对真真老老的控股,进入米制品赛道,开发出手撕酱鸭粽子等一系列粽子产品。

      一系列跨界收购动作背后是煌上煌近年来持续下滑的营收。财报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煌上煌实现营收9.84亿元,同比下降7.19%。把时间线拉长,可以看到煌上煌营收下滑趋势已持续数年。2021—2024年,煌上煌分别实现营收23.39亿元、19.54亿元、19.21亿元、17.3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01%、16.46%、1.70%、9.44%。

      从业务层面来看,支撑公司业绩的两大主营业务销量呈现出下滑态势。2021—2024年,煌上煌肉制品销量由3.67万吨一路降至2.28万吨。今年上半年,煌上煌肉制品销量同比下降15.69%至1.02万吨。2021年,公司米制品销量为3.4万吨,同比增长4.73%,但从2022年开始,该业务板块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销量下滑至2.6万吨。2025年上半年,米制品销量为1.6万吨,同比下降12.20%。

      与此同时,煌上煌门店拓展也不及预期,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煌上煌门店数量分别净减少837家和762家,其中加盟店数量分别减少816家和715家,且煌上煌在半年报中表示,因消费场景发生变化,酱卤肉制品加工业老店单店收入持续同比下降。

      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卤制品市场规模为3332亿元,同比增加4.8%,而此前2018—202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4%。卤制品行业增速明显放缓。面对主力产品销量持续萎缩、门店数量不断减少,在主业外寻求突破成为煌上煌一个新的选择。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从短期缓解业绩压力来看,煌上煌通过跨界并购立兴食品等公司,可快速进入新市场,缓解主业下滑压力,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但要在新并购的领域中实现产品、品牌的协同发展,公司还需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管理。

      就并购相关问题,